抗击非典10周年,纪念所有曾经在非典一线工作的医护人员(发一部03年的电影)

作者: 小古 分类: 忧闲无聊 发布时间: 2013-2-19 ė13270 次浏览 60 条评论

《微笑》(电视电影):非典时期的爱情?

【演职员表】
英文名:Smile
出品人:阎晓明
总监制:岳扬
监 制:母铁军
编 剧:皇甫宜川
导 演:张建亚
摄 影:吕更新、陈焯
主 演:王姬 丁勇岱 董永 赵婉亦 邵兵 张恒 霍思燕
片 长:90分钟
出 品:电影频道节目中心
放 映:2003年
【剧情梗概】
1、人到中年的传染病专家蒋琳刚刚经历了婚变。曾经美满的婚姻,因为她与做记者的丈夫张鹏都对事业执着追求、对家庭疏于经营而最终破裂。离婚当晚,蒋琳怀着复杂的心情为丈夫和女儿做了一顿丰盛的晚餐,并细心交代了家里的一切琐事,然后道出自己即将奔赴非典一线的情况。正在读医学院的女儿张雪对妈妈的安危万分担心,但蒋琳凭借医生的良知,决定义无返顾地前往救治非典危重病人的最前线。警察韩刚和护士何雨是一对幸福的新婚夫妇。新娘何雨一直渴望一个与众不同的婚礼。非典袭来,两人原定于5月4日的婚礼无法如期举行。韩刚所在的派出所接到新的任务,维护因非典被隔离的学生公寓的安全。起初,公寓内的学生与警戒线外的亲友情绪异常激动,场面极端混乱。面对这样的情况,公寓内的张雪平静地拉起手风琴,校园里响起《我的祖国》的优美旋律。大家渐渐安静下来,公寓内外的人们开始默默的彼此守望。女儿张雪面对非典表出现的镇定和勇敢让张鹏非常欣慰,他在电话里叮嘱女儿好好保重自己。因为他已经决定,主动申请到非典一线采访,一方面可以发回最准确及时的报道,另一方面也可以看望他深深爱恋着的前妻蒋琳。何雨被抽调到非典病房,带领她工作的正是蒋琳。医德高尚的蒋琳面对非典无私无畏的勇气让何雨倍受鼓舞。在救治一名非典危重病人的过程中,蒋琳不顾个人安危,为病人上呼吸机,结果不慎感染非典病毒,倒在工作岗位上。非典期间,吴杰坚持让自己的酒吧正常营业。作为普通人,他觉得应该勇敢面对灾难,不必一味恐慌。一天他接到一条只有两个字的手机短信“微笑”,他真的微笑了,并把短信发送给所有挚友。“微笑”短信开始在人群中流传,生活在非典阴影下的人们纷纷露出久违了的微笑。终于,被隔离的学生公寓解禁了,所有学生蜂拥而出,庆贺重获自由。只有张雪仍旧留在宿舍里。她心情复杂的凝望着窗外,惦念着工作在非典前线的父母。5月4日到了,在吴杰、刘琴等好朋友的努力下,韩刚和何雨通过可视电话如期举行了别开生面的婚礼。虽然仪式简朴,一对新人只能在电话里互道“我爱你”,新娘何雨还是留下了幸福的泪水。非典病房里,蒋琳已生命垂危,只能通过在留言板上写下简短的话语与病房外的张鹏交流。面对奄奄一息的蒋琳,张鹏深情地请求与她复婚。蒋琳微笑着,带着泪水,告别了人间。
2、护士何雨从恶梦中醒来,满身大汗,她拿起电话说,韩刚,我梦见被派到ICU病房了。何雨放声哭起来。何雨的未婚夫韩刚是派出所的一名警察,两人拍完结婚照,就等着几天以后举行婚礼。韩刚安慰何雨说不是所有的护士都要去“非典”一线的。但很快,何雨就被派到了“非典”一线,而韩刚也被派去参加对一幢大学生宿舍的隔离任务。蒋琳是流行病研究中心的专家,张鹏是杂志社的摄影记者,都已是中年人的蒋琳和张鹏在分居半年后,决定离婚,这让他们的女儿张雪十分痛苦,但更让她痛苦的是父母离婚后,母亲要去支援专门收治“非典”病人的南山医院,而父亲则在刚从伊拉克前线回来后又进了“非典”特别报道组。张雪感觉和父母吃的那顿饭就象是最后的晚餐。当她揣着母亲给她的家中的银行卡回到学样时,她所住的宿舍楼被政府宣布隔离。吴杰和刘琴是一对年轻恋人,也是韩刚和何雨最要好的朋友,他俩开了一家名叫“杰杰”的酒吧,“非典”来了之后已经没什么人来酒吧了,但他们仍然开着,吴杰认为这是一种姿态,就象《泰坦尼克号》上的那支乐队一样,临阵不乱。刘琴开始在口罩上做文章,同时不断地买来各种防“非典”的药让吴杰和酒吧的服务生们吃,而她和吴杰一样,最敬佩的是此时仍然镇静自若来酒吧喝酒的医学院退休教授唐先生。
蒋琳和何雨都来到南山医院支援。蒋琳在抢救病人时的大胆和镇静让心中一直有恐惧感的何雨鼓舞不小,然而她还是很伤心自己心爱的长发被剪短了,还有皮肤也被紫外线灯灼伤了,但她在伤心中还是很快适应了危险而艰苦的工作,在每个医护人员的口罩上写上名字就是她受刘琴在酒吧服务生的口罩上写上“欢迎光临”几个字而启发的。蒋琳发现医院中医护人员的感染率非常地高,她提醒何雨她们要多加小心。她还关心着前夫张鹏,她托人给张鹏买了胸腺肽。张鹏一直在随队采访,这期间的经历让他突然间重新审视起自己和蒋琳的婚姻来。作为记者,张鹏目睹了韩刚参加的隔离大学生宿舍的任务,有家长不理解这种隔离,要往里冲,现场一片混乱,突然在隔离楼里,张雪拉起了手风琴,所有的人都安静下来,并突然间一起随着手风琴唱起了《国歌》,就象我们常在运动会上看见国旗升起来时一样。第三医院要支援南山医院一台床边X光机,可几乎没有一家搬家公司愿意接这件事,蒋琳非常着急,何雨想到了韩刚。韩刚终于联系到了一辆130货车,他和吴杰、刘琴赶过去,发现车在,可搬运工都走了。韩刚他们只好和医护人员一起来搬这个硕大的仪器。“非典”时期医院和医护人员成了被“歧视”的对象,这让吴杰非常愤怒,他和刘琴发誓就按原定时间让韩刚和何雨结成婚。在他们往南山医院运送X光机的路上,得到消息的警察专门驾车前来开道,刘琴激动得要哭。
张鹏决定申请进南山医院采访,可等他到了南山医院时,蒋琳已经因感染进了ICU病房。医护人员们给张鹏讲了许多蒋琳可能被感染的情况,但没人能确定到底是哪一次被感染的。在ICU病房里,张鹏和蒋琳只能用写字板通过写字来交流。刘琴终于弄明白了已经去“非典”一线发挥余热的唐先生在给吴杰发的短信中那个英文单词的意思就是“微笑”。吴杰把它发给了韩刚,韩刚把它发给了何雨,何雨又把这两个字发给了她的同事们。护士们把它写在口罩上传递给ICU里的所有医护人员和病人。总是来隔离楼外望着楼上窗户的张雪的男友陈兵从韩刚那里看到了这两个字,陈兵把它发给了张雪,张雪把它发给了蒋琳,躺在ICU病房里的蒋琳把它写在字板上给张鹏看……。晚上,大学生们把宿舍的台灯拿出来围成一个圈,搞了个“台灯晚会”庆祝第二天隔离的结束。晚会上,在大家齐声唱着的《同一首歌》中,张雪朗诵起一首名叫《微笑》的诗。而这个时候,在吴杰和刘琴的主持下,韩刚和何雨正在南山医院的大门举行他们的婚礼。吴杰递给刘琴一个写字板,刘琴举起来给站在大门里的穿着防护服的何雨看,上面写着:何雨,你愿意嫁给韩刚吗?大门里的何雨举起手中的写字板,上面写着:我愿意。一场特别的婚礼就这样在汽车灯光地照射下无声地进行着。此时在ICU病房里,张鹏含着眼泪微笑着在字板上写道:蒋琳,你愿意嫁给我吗?但蒋琳已无力回答这个问题了,她写道:来生吧,我太累了。没多久,她就微笑着永远地闭上了眼睛。
【幕后花絮】
  王姬展颜《微笑》
  2003年非典疫情过后一个月,电影频道就陆续制作播出了4部关于抗击非典题材的电视电影,及时热情地歌颂了中国人民万众一心、共度危难的民族精神,张建亚导演执导的《微笑》是其中的优秀之作。《微笑》与《乡医》这两部作品,则对于2003年春夏那场惊心动魄的抗击“非典”的斗争,从城市、农村两个侧面捕捉到了许多真实感人的形象,为我们留下了一份十分珍贵的“人民的记忆”。特别是《微笑》中所刻画的“白衣天使”蒋琳医生的形象(王姬饰演),临危受命,后因感染病毒而辞世,创作者从人性的深度上呈现出她内心世界的美,令人难忘。
  《微笑》是一部反映非典的电视电影,王姬在其中扮演医生蒋琳。因为说的是一线的事情,因此王姬很多时候都被防护服、口罩和眼镜严严地包裹着,剧组的人开玩笑说王姬可以不用化妆了,但这样一来丰富的表情就没有了,只能依靠眼神来完成表演。导演张建亚说,4天的拍摄让他发现王姬独一无二的眼神。王姬的眼神独特在哪里呢?张建亚说她很会表达,你一眼看不透它,觉得还有一句话在里头似的。蒋琳临终的那场戏最能领略王姬的眼神:生命垂危的她几乎不能有任何肢体动作,只能通过写留言与丈夫做最后的诀别。这样的戏很难演,但王姬就只用眼神、用最简单的表情,细腻传神地演绎了这复杂的一刻———平静、从容、遗憾、不舍、深情、爱和勇敢,但她的表演又是克制的。
  粉红女郎当老板,张恒“非典”时期开酒吧
  在电视电影《微笑》中,邵兵、张恒“非典”时期坚持开酒吧打动人心,有些观众可能注意到,扮演老板娘的张恒便是在电视剧《粉红女郎》中扮演于露的演员。实际上,“非典”时期张恒正在珠海拍戏,这回,她可在戏里好好体验了北京当时的紧张气氛。在珠海拍戏的时候,导演打电话给张恒,说有一个写非典的电视电影,要请很多人客串,她痛快地答应了,不过当时还以为会演护士,没想到成了酒吧老板娘。
  对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的张恒来说,扮演成熟、冷静的现代都市女性早已得心应手。不过,当初拍摄电视剧《粉红女郎》时,张恒还是有些犹豫。《粉红女郎》带给张恒一点压力,她很担心因为于露这个角色给观众留下不好的印象,这让她考虑了一个月。张恒曾考虑演“男人婆”,但导演觉得她长得不像男人婆,扮演于露倒是很有戏。
  其实,张恒的性格与她在众多影视剧中塑造的角色很不相同。演《还珠格格》中的塞娅公主时,张恒年纪也比较小,性格活泼,特别爱笑爱动。可能是外形、气质比较成熟,她后来从《红色康乃馨》、《粉红女郎》到《一往情深》的角色,都是比较严肃的人物。这次在电视电影《微笑》中,她又严肃了一回。
  抗非典歌曲《誓言》入选电影《微笑》主题曲
  对许多人来说,非典似乎已成为一个遥远的事情了,然而,有些事情注定是永远无法忘记的。今晚,由著名导演张建亚执导,王姬、邵兵主演的电视电影《微笑》将在电影频道播出。值得一提的是,章晴雨作词、羽·泉作曲并演唱的抗非典歌曲《誓言》成为该片的主题曲。
  主题——用《微笑》面对SARS
  2003年6月,在非典的阴影还没完全散去的时候,曾拍摄过《三毛从军记》《紧急迫降》等片的导演张建亚带领着一支创作队伍,勇敢地奔赴曾经收治过非典病人的北京石景山医院,开拍了这部电视电影《微笑》。这部由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投资的作品用最直观的方式,真实记录了战斗在抗击非典一线的医生、护士、记者、警察的别样生活。据该片的导演张建亚介绍,SARS这4个字母拆开来可以有另外一种解释——Smile And Retain Smile,“微笑,并保持微笑”,《微笑》的名字由此而来。影片想让每个经历过非典的人知道,面对灾难,除了恐惧、无助、痛苦,其实也可以微笑。
  内容——本报举措给导演提供了灵感
  为了力求真实,该片在筹备阶段,张建亚就亲自访问了大量的医务工作者。影片开拍后,他仍然时刻关注着有关非典的最新报道。当看到北京娱乐信报为非典期间的医护人员提供可视电话的消息后,他立刻前往采访,并决定改戏,将警察韩刚与护士何雨的婚礼改成通过可视电话的方式举行。影片全部拍完后,张导还邀请曾在一线工作过的医生们观摩,当医生指出某些段落不符合非典工作条例的时候,张导甚至不惜将整场戏剪掉。该片的节奏也非常紧凑,片中一些流畅灵动、看似信手拈来的段落让张导大费苦心,后期剪接用了近一个月的时间才完成,影片长度也从粗剪时的两个多小时,变成了现在的90分钟。
  演员——王姬用眼睛说话
  在《微笑》中,王姬饰演的蒋琳医生是全片的最大亮点。因为大多数戏都是被防护服、口罩和眼镜严严地包裹着,王姬的戏只能通过眼睛来传递。张建亚说,他和王姬合作后,发现王姬的眼睛太会说话了,他难忘蒋琳临终前的一场戏,生命垂危的她几乎不能有任何肢体动作,只能通过写留言与丈夫做最后的诀别。这样的戏很难演,但王姬就只用眼神、用最简单的表情,细腻传神地演绎了这复杂的一刻,她的表演让在场所有的工作人员流泪不止。除王姬外,邵兵、丁勇岱、董永、赵婉亦、张恒、霍思燕、管仲祥等一批老中青年演员云集在这部90分钟的电视电影中。张建亚导演说,他从影多年,在选择演员的问题上,《微笑》是最顺利、最圆满的一次。每位受到邀请的演员都爽快地答应下来,不问报酬多少,不问角色大小,每个人都高高兴兴地进组,认认真真地演戏。
  主题曲——本报发起的抗非典歌曲《誓言》被选中
  由本报发起的抗非典歌曲《誓言》被导演张建亚相中,成了本片的主题曲。记者问起导演张建亚选择这首歌曲的过程,他说,当时他们也听了一些歌曲,后来有一天,制片人拿来这首歌曲,他一听觉得非常好,歌很好听,旋律动人,曲中有种温馨和不可言喻的坚韧,歌词也非常贴切。于是,他当场就定下选这首歌曲作为该片的主题曲。张建亚说,电视电影和音乐是大家在抗非典斗争中心情的写照,他们这个创作队伍就是希望借这种方式向医务人员表达自己的最真诚的敬意。
  SARS过后请微笑——电视电影《微笑》的台前幕后
  2003年,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每个中国人都记住了一个叫做“SARS”的英文单词。这个突如其来的可怕病毒引起了全球范围的恐慌,夺去了数千人的宝贵生命,同时也让每个中国人都经历了难以忘怀的“非典生活”。就在“非典”的阴影还没完全散去,很多人仍旧心有余悸的时候,2003年6月,著名导演张建亚带领着一支优秀的创作队伍,勇敢地奔赴曾经收治过非典病人的北京石景山医院,开始拍摄一部叫做《微笑》的电视电影。这部由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投资的作品用最直观的方式,真实记录了战斗在“非典”一线的医生、护士、记者、警察的别样生活,他们经历的生死考验,他们在怯懦与无畏之间的彷徨,他们承受的爱与痛,他们的牺牲和奉献,共同组成《微笑》鲜活的故事。正是这些平凡而又伟大的人们帮助大家度过了艰难的“非典”时期,他们也用自己的方式告知世人,SARS这4个字母拆开来可以有另外一种解释——Smile And Retain Smile,“微笑,并保持微笑”。电视电影《微笑》的名字也由此而来。
  虽然《微笑》讲述的是关于Sars的故事,但最后的落点却是Smile。影片想让每个经历过“非典”的人知道,面对灾难,除了恐惧、无助、痛苦,其实也可以微笑,因为只要用心体会,就能在苦难之外享受到人与人之间互相给予的爱与关怀。
  不同以往的张建亚作品
  熟悉张建亚导演作品的人都知道,他曾经拍摄过《三毛从军记》、《王先生之欲火焚身》这类海派风情十足的黑色幽默作品;他也曾醉心于拍摄《紧急迫降》、《极地营救》这类运用高科技手段,逼真呈现视觉奇观的灾难大片。与这些作品相比,平实的电视电影《微笑》显得有点“另类”。虽然张导演谦逊的表示,《微笑》不是他最满意的作品,也算不上深刻的经典之作,但他也不讳言,《微笑》是让他最有使命感、最渴望拍好的作品。当医务人员用生命的代价抗击“非典”的时候,做为一名导演,运用影象记录下白衣天使们感人至深的经历,表达对他们的崇高敬意,是责无旁贷的。就是这个朴素的初衷,促使张建亚导演接下了《微笑》的拍摄任务。
  初次接触电视电影,张导意识到,只有影片的节奏更紧凑、包装更新颖,才能真正抓住观众的眼球,让作品走进观众心里。所以在《微笑》中,他大胆使用了分割画面的手法,让不同时空中的人物同时出现在一幅画面中。这种新鲜的形式有效增大了影片的信息量,同时也让故事情节更加饱满。有一场戏,王姬饰演的医生蒋琳告诉家人自己即将前往“非典”一线。此时张导打破了常规的处理方法,将画面一分为三,一家三口同时出现在屏幕上,于是说话者和聆听者每一瞬间的细微表情、每一点情绪的起伏变化都变得一目了然。观众由此会产生一种奇妙的感受,好像置身于三位主人公中间,可以直接体会到他们的复杂心绪。以往需要交代几分钟的戏被压缩在一两分钟之内,不仅节奏快了,吸引力也大大增强。在《微笑》中,类似手法的运用比比皆是。这些流畅灵动、看似信手拈来的段落其实让张导大费苦心,后期剪接用了近一个月的时间才完成,影片长度也从粗剪时的2个多小时,变成了现在的90分钟。
  除了在形式上求新,《微笑》还在内容上努力求实。早在筹备阶段,张导就访问了大量的医务工作者。开拍后,他仍然时刻关注着有关“非典”的最新报道。当看到某报社为“非典”医护人员提供可视电话的消息后,他立刻前往采访,并决定改戏,将警察韩刚与护士何雨的婚礼改成通过可视电话的方式举行。影片全部拍完后,张导还邀请曾在一线工作过的医生们观摩,当医生指出某些段落不符合“非典”工作条例的时候,张导甚至不惜将整场戏剪掉。当然,真实与否并非衡量一部艺术作品高下的标准,但至少可以说明创作者的工作态度,这份严谨和认真无疑是弥足珍贵的。尽管付出了大量心血,《微笑》可能还是有这样或那样的瑕疵。正如张建亚导演自己所说,如果时间再充裕一点,《微笑》可以拍得更好。但是这些都不能妨碍《微笑》成为一部上乘之作,因为它清新明快的风格、简洁明了的叙事、生动丰满的人物、以及非同寻常的意义。
  感人至深的王姬
  在《微笑》中,王姬饰演的医生无疑是全片的最大亮点。虽然很多时候都被防护服、口罩和眼镜严严的包裹着,但王姬还是演活了外表冷静知性、内心热烈深情的女医生蒋琳。她既有医生特有的品格,果敢镇定、崇高忘我;又有女性独有的温柔情怀,对丈夫深深眷恋、对女儿无尽牵挂、对小护士由衷关爱……王姬出色的表演赋予了蒋琳生动的灵性。对于观众来说,蒋琳首先是可亲可爱的女人,其次才是可歌可泣的抗“非典”斗士。一个平凡的女人在危难时刻迸发出非凡的崇高,这两极之间的分寸王姬拿捏的恰倒好处,难怪她能把蒋琳演绎得那么出彩。
  最难忘蒋琳临终前的一场戏,生命垂危的她几乎不能有任何肢体动作,只能通过写留言与丈夫做最后的诀别。这样的戏很难演,但王姬就只用眼神、用最简单的表情,细腻传神地演绎了这复杂的一刻——平静、从容、遗憾、不舍、深情、爱和勇敢,王姬的神情里蕴含着所有这些情愫。但她的表演又是克制的,让整场戏动情却不滥情。观众在感动之余,会更深刻的理解医生这个职业的崇高,是他们用生命的代价给所有人带去了力量和勇气。
  成功塑造了蒋琳的王姬起初险些与《微笑》失之交臂,因为没有拍摄档期。当听说这是一部“非典”题材的作品时,她马上决定接拍。在百忙中挤出4天时间,王姬全情投入到《微笑》剧组。这几天的工作强度是难以想象的,几乎不眠不休,有一天甚至从早上4点半直拍到次日凌晨2点。但王姬没有任何抱怨,还是兢兢业业、竭尽全力演好每场戏。张建亚导演对王姬有一句简短又中肯的评价,他说,王姬是个很好的人,更是一位专业又敬业的好演员。
  群星照亮《微笑》
  仔细看过《微笑》的演员名单,真的只能用“豪华”二字来形容。王姬、丁勇岱、董永、赵婉亦、邵兵、张恒、霍思燕、郑乾隆、管仲祥……既有前辈艺术家也有当红明星,他们云集在一部只有90分钟的电视电影里,实在有些罕见。张建亚导演对此也感慨良多,他说从影多年,在选择演员的问题上,《微笑》是最顺利、最圆满的一次。每位收到邀请的演员都爽快的答应下来,不问报酬多少,不问角色大小,每个人都高高兴兴的进组,认认真真的演戏,除了努力工作,大家几乎屏弃了所有私心杂念。这一切只因为《微笑》是“非典”题材的作品,所有人都非常看重参与这部影片的意义;所有人都渴望通过自己的工作表达对医务工作者的崇高敬意;所有人都认为与奋不顾身的医生相比,自己的付出微不足道……在这种心情的驱使下,每位演员、每位工作人员都拿出自己最好的状态投入拍摄,他们的努力照亮了《微笑》的每个瞬间。
  说到无私,《微笑》剧组的演员们有许多感人的幕后故事。比如邵兵,原定由他出演警察,结果剧组临时决定让他改演酒吧老板吴杰,戏份一下少了好多。不仅如此,导演在后期剪接的时候又大量删减了吴杰的戏。所以,虽然参与了《微笑》的整个拍摄过程,但邵兵在影片中的出场次数只能以个位数来计算。对此邵兵毫无怨言,他觉得戏好才是最重要的,根本不需要考虑个人得失。其他演员也有着相似的心态,他们都把戏看得很重,把名利看得很淡,所以会有那么多明星甘于在《微笑》中出演配角,甚至是只有一两场戏的超级小角色。
  10月17日19:45,《微笑》将在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CCTV-6)首播,每位观众都有机会对影片做出自己最个性化的评价。无论喜欢与否,《微笑》都会帮助我们回忆起曾经的“非典”生活。但是回忆的目的不是为了记住灾难,而是为了记住应对灾难的方法,比如学会微笑,比如把恐怖的Sars永久的改写成Smile And Retain Smile。电视电影《微笑》的初衷就在于此,它提醒观众们记住一些崇高而伟大的人、记住在危难中获得的爱与感动、记住一种生活态度——在任何时候都要尽量保持微笑,无论对自己还是对别人。
  张建亚:这是年轻人的“练兵场”
  由世纪英雄电影投资有限公司承制的电视电影作品《微笑》荣获本届“百合奖”二等奖,该片的导演张建亚昨天亲自前往颁奖典礼现场,并“意外”成为所有领奖者中最大的一个“腕儿”。张建亚坦言:“电视电影的广阔创作空间属于年轻人,应该让他们展示创作才华的练兵场”。
  新京报:《微笑》是你执导的第一部电视电影作品吗?
  张建亚:不是。第一次拍电视电影是2003年的《关中刀客》,我导演了其中的两集《黑脊背》和《鹞子龙五》,《微笑》是我第二次涉足这个类型的创作。
  新京报:拍摄《微笑》有什么体会?
  张建亚:《微笑》是有关非典题材的,也是在非典疫情尚未解除时拍摄的,整个拍摄周期只有12天,在寻找拍摄场景时面临很多困境,医院、高校、派出所等一些剧中重要的外景都不能用,而有限的投资又不允许我们搭景。在剧组的共同努力下片子还是顺利拍完了。去年十月份在电影频道播出,反响不错,应观众要求又重播了一次。
  新京报:感觉拍电影有什么不同吗?
  张建亚:电视电影的投资额比较小,这部《微笑》花了将近100万,在电视电影里面已经算是比较高的投资了。《微笑》原来是准备拍摄成电影,但是考虑市场,感觉资金回收有困难,最后选择了电视电影这种形式?
  新京报:这么小的投资额是怎么把王姬、邵兵这些大腕吸引过来的?
  张建亚:我一直说这部作品是小角色大明星,这些演员参加演出不是冲着钱来的,也没有计较角色的大小。当时像董勇、王姬都上着别的戏,每天结束了那边的拍摄匆匆赶过来,而且当时非典还没过去,大家的热情之高让我非常感动。
  新京报:在您之前,杨亚洲、塞夫、金韬等知名导演也先后参与过电视电影的拍摄,您觉得电影导演拍电视电影会不会有“玩票儿”的感觉?
  张建亚: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对于我们来说没什么不同,相对而言,我觉得电视电影和电视剧更有可比性,一部电视电影的长度是90分钟,相当于两集电视剧,但是比电视剧更考究,投资成本比两集的电视剧更高,拍摄周期也更长,筹备时的要求也更细致。
  新京报:目前我国的几个专业电影奖项都为电视电影设奖,您如何看待它的发展前景?
  张建亚:我觉得电影频道现在是有意识地在将电视电影发展成一种愈发成熟的艺术形式,电视电影拥有广阔的创作空间,而且是年轻人最好的练兵场。电视电影没有回收压力,可以保证跟观众见面,如果观众反馈不错,还可以反复重播,这些都是拍电影无法想像的,有多少电影拍完就石沉大海,无人知晓了。
【相关文章】
  亲历“非典”(栾旭文)
  前两天看了一部电影《微笑》,短短90分钟的影片,从各个方面展现了2003年发生在北京的那场“非典”(SARS)。口罩、中药、温度计、疑似、隔离、死亡人数等等,一幕幕不堪回首,却是那样的熟悉。
  2003年是我到外文出版社工作的第二个年头,还没完全脱去学生的青涩,就遭遇了“非典”的袭击。5月25日,一个写入我人生历史书的日子。就在那一天,我被确诊为SARS疑似病例。当时咳嗽有很长时间了,越来越厉害,却不敢去医院,只是自己买些药吃。直到咳血了,才在忐忑不安中去了医院。既担心自己的病,更怕被传染上SARS。
  那天,我自“非典”爆发以来第一次戴上了口罩,之前在上班的路上看着满大街的口罩,总有想哭的感觉,北京到底怎么了?尽管封城的消息甚嚣尘上,父母也打电话让我回老家避一避,但是我从来没有想过离开,我觉得既然在这里,就应该待在这里,即使什么都不做。就像影片里的那个酒吧老板,尽管没有客人,也要天天开门营业。他说,这是一种态度。
  平时人口密度最大的医院冷冷清清,到处弥漫着消毒水的气味,医护人员全副武装,只能看见一双双警惕的眼睛。查完体温,拍完胸片,医生不动声色地说:“你可以走了,半个小时后来看结果。”不敢待在医院里,就走到医院外的草坪上。过了不到半小时,手机响了。听说我还在医院门口,医生似乎松了口气:“你马上到医院来,把口罩戴好!”平静的声音掩饰不住焦急。再次走进医院,没有了忐忑,却多了一分悲壮。陪我一起去医院的妹妹被挡在了门外,我不敢回头。一切都在意料之外,又仿佛都在意料之中。当医生告诉我被确诊为疑似病例时,我很平静。我跟医生解释,我咳嗽了很长时间,一直没有发烧。是病得厉害了,咳血了,才发烧的。医生说:“你现在这种体质,在外面被传染的可能性极大,不如住到医院里接受治疗。”在医院里就安全吗?我想反问医生。但是理智告诉我,我必须听医生的。如果我真的……后果不堪设想,谁来承担这个责任?
  前几天跟好朋友聊天时还说,希望能为抗击“非典”做点儿什么。朋友说,现在最好的方式就是保持身体健康,别再给医院添乱。想想她说的有道理,没想到我竟然添了这么大的乱子。但是转念又想,我听医生的话住进医院,避免更多的人被传染,这是不是也是为抗击“非典”作贡献呢?虽然形式有些残酷。
  于是,我被送进了一间空房子,先是受到了消毒液的洗礼,然后又遭到了问讯的轰炸。透过心灵的窗户我能感觉得到,他们都很友好,但是我也读出了我们之间的距离。再后来我被装上了一辆救护车,经过改造的救护车更像警车,自己好像就要被押赴刑场似的……泪眼中只看见妹妹跟在车子后面,追了好远好远……
  到了新的医院,又受到了消毒液的热烈欢迎,然后被送进了病房。“这里住的都是疑似病人,不要害怕,好多人都陆续出院了。”护士安慰我说。但她没说出院的人是回家了,还是去了小汤山。
  第一个晚上,第一个不眠之夜。戴着口罩的我,半倚着床,不敢躺下,躺下就咳嗽,就那样一直到天亮……
  好朋友打来电话:“都快憋死了,咱们俩上公园透透气吧!”那时的公园成了最安全的公共场所。“我也想去,可是去不了了。你猜我现在在哪儿呢?”“你可别告诉我,你在医院啊。”朋友漫不经心地开着玩笑。“昨天又多了几个疑似病例?”“好像是四五个吧。”“其中有一个是我。”“啊?!你……”无语,然后是低低的啜泣声……
  输液是每天的“必修课”。这个平时最寻常的治疗,现在对病人和护士都是极大的考验。由于穿着厚厚的隔离服,带着防护手套,再加上眼罩上经常有雾气,扎针的成功率极低,最多的一次扎了四次才成功。小护士一边擦汗(根本擦不着,都是下意识的动作),一边道歉,一边小声地说:“我平时可是百发百中的。”“我相信!”医护人员也是凡人,可是职业赋予了他们神圣的职责。在“非典”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上,他们就像勇敢的战士一样冲锋陷阵,前赴后继。
  住院的第三天,医生告诉我:“你是典型肺炎,过了隔离期就可以出院了。”意料之中的事儿!第五天,还是那个医生,还是那么平静:“你现在是高度疑似病人,只要跟你接触过的人有一个人发烧,你马上就被确诊为非典型肺炎。”“典型肺炎”,“非典型肺炎”,真是一字之差,生死之别。我一句话都没说,因为我不信,我知道自己的身体!可是中午吃饭的时候,我把所有的饭菜都吃了。与其说是吃,不如说是拿汤和水灌进去的。我不知道那些菜是咸的还是甜的,是酸的还是辣的。而前两天,大半的甚至是整盒的饭菜都被扔进了垃圾桶,实在是吃不下。
  但是,对医生的信任最终占了上风。我明白,我肯定是出不去了。体质太差了,没有多少能抵抗的力量了,我甚至开始想象自己临终时的样子……却又心有不甘,于是开始拷问老天爷,我到底做错了什么,为什么我的生命是如此的短暂?!
  我开始回忆自己短暂的一生,小时候……上学的时候……工作的时候……这才发现其实老天爷还是很眷顾我的。我有爱我的家人,有知心的朋友,上了自己心仪的大学,找到了自己喜欢的工作……
  我没有什么未竟的心愿,就是觉得对不起父母。虽然父母的恩情一辈子也还不完,但是活得长一些,就可以多还一些。对单位我也怀着歉疚之心,工作不到两年,业务上还不成熟,还没为社里做点什么,却出了这样的事。而且因为我,同部门的、同宿舍的、认识的不认识的好多外文局的同事都被隔离了。我知道被隔离的滋味。虽然直到今天,从未有同事为这件事埋怨过我。我还是想真诚地向大家说一声对不起,给大家添麻烦了。
  我是个胸无大志的人,但是总觉得人活着应该为社会做点什么,可是我还什么都没做呢,就要失去所有的机会。于是,我想到了捐献遗体。可是传染病人的遗体或器官还能捐献吗?面对这个问题,一向沉稳的医生显得有些慌乱,我找不着她的眼睛,只听见她说:“我们会尽力的!”……
  14天终于过去了,被隔离的同事都平安无事。我也在逐渐康复,最终被确诊为肺结核,又转入专科医院继续治疗。
  人常说,大难不死,必有后福。我想,这后福就来自对生活的感恩和对生命的珍惜和呵护。活着就要过好每一天,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在家里的角色,在单位的角色,在社会的角色。活着就要充实地过好每一天,就像保尔?柯察金说的:“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
  在我生病期间,局里和社里的领导和同事都很关心我,从精神上和物质上给予了我极大的支持和帮助。他们给我打电话,发短信,甚至亲自来医院给我送换洗的衣物,送电话卡……。虽然家不在北京,我却时时能感受到家一般的温暖。连医生们都说:“你们单位对你可真好,每天都打电话询问你的情况。”虽然在这里一个名字都没有提,但他们都铭记在我的心里。大恩不言谢,我想他们也从未想过要得到回报。我会把这种支持和帮助传递下去,传递给那些需要支持和帮助的人。
微笑上:

微笑下:

本文出自 小古Blog,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及相应链接。

本文永久链接: http://blog.chdz1.com/?post=180

0暂无标签
|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Ɣ回顶部
sitemap